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航天云网五周年:深耕工业互联网 抢占时代前沿

科技 2020-06-16 16:02:43

来源:中国航天报   责任编辑:李琦

从十多人的小团队发展到1600余名员工的公司;从仅有1家子公司发展到拥有18家子公司;从仅有的专有云平台发展到拥有全国21个区域性平台、12个行业性平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航天云网公司在成立的短短五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作为全球首批、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引领我国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发展。

五载长歌奋进,五载砥砺前行。五年来,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云网公司以央企使命、央企担当,践行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创造用户价值,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治理能力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打造了一批行业标准,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航天智慧和航天力量。

高瞻远瞩 超前布局

2015年,为落实国家战略,中国航天科工打造了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开启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序章。自此以来,航天云网见证了工业互联网大潮滚滚而来,并凭借超前的战略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屹立潮头,持续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在谈到航天云网诞生的背景时说:“在全球同质化产能过剩的压力下,一方面,定制化设计、单件小批量生产、个性化消费的潮流,推动着智能化、协同化和云化的制造业技术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满足标准化设计,大批量生产,同质化消费需求同时出现的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难以适应智能化、协同化、云化制造技术对于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可以说,航天云网的创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航天云网公司发展计划部副部长钟楠参与了航天云网的相关论证工作。钟楠提到,早在5年前的规划论证阶段,中国航天科工党组领导就确定了“工业互联网”这个定位。“今天来看,不仅这个定位非常合适,而且当年早早布局提前走上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之路,眼光都是非常超前、长远的。”钟楠说。

年轻的航天云网焕发着初生婴孩般的蓬勃朝气。2015年12月,航天云网国际云英语版上线,航天云网正式进军国际市场。2016年,航天云网公司当选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组组长单位。2017年,航天云网借助中国航天科工双创活动的契机,驶向快速发展的赛道。2018年,航天云网公司牵头提出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制造资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标准提案高票通过,成为国际上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标准规范。

平台为基 汇聚生态

继2017年面向全球发布INDICS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2018年发布CMSS云制造支持系统等航天云网核心架构及多款产品,2019年正式启动中央企业工业互联网融通平台、发布航天云网系统级工业应用以来,2020年航天云网又重磅发布“新基建”平台战略,着力构建基于INDICS+CMSS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型基础设施。

探究这背后的发展逻辑,一方面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从平台建设向平台运营的转变;另一方面便是始终将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核心价值观念,从“我有什么”向“你需要什么”的转变。

工业互联网INDICS平台提供了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云制造支持系统CMSS进一步落实到设备级、产线级、车间级、企业级、跨企业级的应用层面;“一脑一舱两室两站一淘金”系统级应用从使用场景出发,为不同角色的用户设计了不同的功能。

航天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於亮认为,走在时代发展前沿,始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是航天云网发展的要义。“为用户创造价值就是航天云网的价值。航天云网致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云化,就是帮助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好,下一步就是企业上云。“互联网经济时代,要想服务好实体经济企业,必须解决好被服务对象的‘三哑’问题。这是云网公司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区别于商业互联网和公共服务互联网的根本所在。”高红卫曾在集团公司战略管理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说。

中国航天科工从内部做起,进行哑岗位、哑设备、哑企业的“三哑”改造,并逐渐向社会企业推广。航天云网天智公司工业APP产品部部长谷牧也是从这时开始从事智能化改造的工作,最初其复杂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每个企业、每个车间的情况都不同,只能根据现场情况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用工业互联网为企业赋能。”他说。

同时期,刚刚进入航天云网的纪丰伟被委以重任,赶往江苏常州进行企业数字化改造。纪丰伟一干就是两年,直到航天云网江苏公司发展步入正轨。结合常州工业经济类型复杂、企业规模不一、条件千差万别的特点,江苏公司提出了“一横多纵”的平台体系和“五星上云”的上云模式,推动企业实现规模上云。“常州模式”现已实现85%规模以上企业上云,形成了工业互联网的区域性产业集群生态。

通过不断地实践,航天云网摸索出了“大企业集成创新+中小企业应用普及”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点餐+自助餐”的多种选择。

截至目前,航天云网INDICS平台已接入覆盖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等行业近80万台工业设备,汇聚工业APP2000余个;为19个省、地市建设了区域工业互联网主平台,为全国用户提供了2000余个智能化项目及服务。据统计,相关企业客户普遍缩减研发设计周期30%至45%,生产效率提高25%至60%,成本降低10%至30%,用工减少30%至60%。

基于此,航天云网建设规划了以“平台总体架构、平台产品与服务、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网络与信息安全”五大板块为核心的“1+4”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信息物理的有效联通,探索了知识共享与转化的新模式支持,形成了分布式设计制造能力,构建了分级分类的安全防护机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互联网生态链。

抢抓机遇 快速发展

2019年,中国航天科工启动中央企业工业互联网融通平台并发布航天云网系统级工业应用。今年疫情期间,航天云网充分发挥央企融通平台作用,联合中国石化、国机集团等单位,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优势迅速上线抗疫专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及疫情防控。同时,航天云网推出“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疫物资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着力解决“缺材料、缺设备、缺专家、产能低”问题,为防疫物资产能供给保驾护航。该平台现已接到1077.58吨熔喷布需求,对接完成220.7吨,共涉及10亿只医用口罩生产。

面对现阶段疫情基本平稳的态势,航天云网也在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还能做什么?航天云网天智公司总经理纪丰伟介绍,在新形势下,航天云网正在与工信部合作,进行产业链的断点、堵点分析,助力供应链体系整合、重构;配合国资委进行产业链分析,发挥央企和国企的产业链带动作用,优化组织生产;与国防科工局合作打造战时状态下的联动保护系统,如果再遇类似情况,要能做到提前预判,快速组织生产。

疫情期间,在人员不能到场、需要复工复产的情况下,工业互联网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和政府的认可和接受。两会期间,“新基建”被写入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而与迫切需求相对的,则是该领域对于互联网、工业、自动化都掌握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

航天云网自2019年开始,重点布局产教融合产业,并于今年3月正式获批工信部的工业互联网人才评价机构,后续航天云网还将推出工信部的紧缺人才认证,面向工业4.0培育人才。

不管是培育人才,还是迎接新挑战,航天云网都有着足够的实力和底气。

目前,航天云网拥有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呼和浩特、常州、南昌三地数据中心,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云资源服务;拥有四川省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重庆市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贵州省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等3个省级创新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创新中心。航天云网累计获得专利授权92项;发布78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8项,《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制造资源/能力接入集成要求》成为全球首个面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的国际标准;取得互联网数据中心许可证/互联网接入服务许可证(IDC/ISP)等各类关键行业资质71项。

新五年、新起点、新征程。於亮表示,航天云网将进一步明确“新基建”应用服务的平台战略方向,围绕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导向,从“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向“以应用场景为核心,以用户价值创造为重点,平台建设与运营并重”的战略方向转变,打通面向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助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将航天云网建成国际领先、国内第一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代振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