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李琦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它真实记录了中国抗疫的艰辛历程。白皮书指出,过去几个月,我国在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
如今回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出的考卷,中国能够快速解题,离不开以各种形式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高校团队。他们迎难而上,多线作战。他们的拼搏奋斗,也成为一堂堂面向广大学子的生动思政课。
在一线和病毒交手
和死神缠斗的一线,是百余所高校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的主战场。
仅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13家附属医院,就向一线投入了4万余名医护人员。全国还有来自138所高校附属医院的1.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治病救人的同时,他们也紧锣密鼓寻找药物,创新救治手段。
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法,从大量关联在用药品中,筛选出了一批潜在抑制剂,部分已被证实具有临床治疗效果。
中山大学率先提出磷酸氯喹治疗方案,浙江大学经筛选和体外细胞实验,提出阿比朵尔有较好的抗新冠病毒效果,这两种药物均入选我国第六版、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率先提出中医药进方舱,华中科技大学的“同济咖啡”金叶败毒颗粒、“协和红茶”中药复方药也在临床中发挥了作用。
救治重症患者,是此次抗疫的难点。同济大学研究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辅助治疗的相关方案,浙江大学则尝试在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使用人工肝技术,均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加快新药和疫苗科研攻关
早在2月1日,教育部就发出专门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快开展科研攻关。
百余所高校围绕检测试剂、药物研发、疫苗研制集中攻关,产出了一批优秀成果,支撑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工作。
在病毒检测方面,教育部重点组织了23所高校从核酸、抗原、抗体检测的不同技术路线开展持续攻关。上海交通大学迅速联合企业展开行动,开发出了新型冠状病毒全自动封闭检测平台及PCR检测试剂盒,第一批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并投入临床一线使用。
重庆医科大学研发出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化学发光法抗体检测产品;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研发出多病原检测产品,可同时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多种呼吸道病毒;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一系列新冠病毒检测试剂产品通过欧盟、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际认证,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使用。
对特效药的攻关,也在推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已从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体,正在探索抗体治疗新路径。
在疫苗研制方面,多所高校科研团队快马加鞭,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核酸疫苗4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已陆续申报临床试验。
转化科技成果提供新服务
疫情期间,医疗服务机器人“小珈”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上岗工作,灵活走动于各个病房消毒杀菌。这支机器人部队的背后,是武汉大学科技工作者的加班加点。
同济大学牵头研发的疫情防控智能识别系统,可快速评估人流中个体感染者风险;清华大学联合企业快速搭建了疫情实时态势感知与分析系统,服务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20多个省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运用大数据技术搭建疫情传播模型,对疫情防控进行评估和预测。
高校也在不断为抗疫战场“上新”。
华中科技大学在一周内为多家企业设计出80多条高速全自动平面式口罩生产线,解决疫情初期口罩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生产企业迅速试制完成了“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为医务人员提供创新式安全防护;它还联合企业火速研制出“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很快在武汉防疫一线投入使用,每日可焚烧、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5吨……
面对疫情,人类唯有战而胜之,别无他路。我国高校也将继续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成者再次推出新款扫描仪--Aura Plus旗舰版。
北极光科技网于2018年正式上线。秉承“专注、沟通、领先”的媒体理念。
可是,就在小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发现以前保存的资料零七八碎,散乱不堪;如何把他们放到同一网盘里规规矩矩地归纳备份起来,就成为了新年选择的重中之重。
今天,搜狗公司正式发布S1、E1两款AI录音笔新品,还与故宫宫廷文化合作推出了S1和C1 Pro两款产品的故宫宫廷联名款。
和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相比,宝马近些年来在电动车上的速度要慢了不少。
标致作为法系车的代表车企,虽然较早的进入中国市场,但在国内的品牌运营方面同大众、丰田等头部车企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如今销量也是每况愈下,在国内车市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