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补短板 让公共卫生防护网更牢更密

科技 2020-05-28 00:00:00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李琦

  两会期间,“公共卫生”成为热议词。在这次疫情中,互联网医疗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为疫情防控插上了翅膀,公共卫生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近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就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具体要求。那么,如何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让防控更智慧,让新兴技术在预警和防控中发挥作用?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代表委员。

  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最后一公里”建设

  这次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防控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层一线,公共卫生人才短缺,监测检测能力不足,防控救治能力薄弱……以贵州贵阳为例,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7.73张,远低于周边省会城市,50%的优质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在疫情暴发前,全市市县两级医院隔离病房共250间,其中市属医院隔离病房仅37间,全市仅有1台负压救护车。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市长陈晏建议,把全面提升地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纳入“十四五”规划,加大对地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人才队伍、信息技术等财政支持力度,提升西部地区特别是县、乡一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

  “随着国外疫情加剧蔓延,防止境外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西南边境民族地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亟须加强重视并解决。”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海洋局局长蒋和生建议,加强西南边境地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雷冬竹说,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要建立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装备完善的省、市州、县(市区)、乡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

  让大数据成为“最强大脑”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副省长王世杰率贵州省第九批援鄂医疗队到鄂州一线参加抗疫,他说,要建立起一种快速的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现疫情,就要控制在局部地区,不让它扩散开来。

  如何快速反应?还是要发挥出大数据的监测和预警作用。实际上,在这次战“疫”中,一些地方就利用大数据为疫情防控建立起了“最强大脑”,在决策和精准防控方面发挥出了大作用。

  海南省在进出岛最关键的“防输入”环节,发挥大数据智能化精准防控优势,通过整合交通、海关、公安等部门数据,基本实现对入岛潜在风险人员的识别管控。“技术对应急管理很重要,海南省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统筹了全省的数据。”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谢京说。

  “应该进一步推进互联互通的疾控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各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治机构等监测预警系统,真正地实现数据互通。充分运用好信息化、大数据的手段,加强科学研判、综合研判和精准研判,避免疫情的发生和防止事态扩大。”全国政协委员、贵阳市副市长魏定梅说,要利用大数据手段实现信息互通,提高疫情监测预警能力。

  用好习惯筑牢“网底”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如何防患于未然,做到未雨绸缪?

  全国人大代表、华润集团湖南区域工委书记丁小兵认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肺炎病毒的斗争,也是一场同不文明陋习的较量。“实践证明,围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增加了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风险。建议加快推进公筷公勺入法,改革餐饮文化,形成健康安全的良好风尚。”

  “我建议学校设立卫生健康课,并且将其纳入学生升学考试当中。这可以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行为,掌握健康的知识,对社会减少因病致贫、减少慢性病死亡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健康促进与宣传教育所副所长何琳表示,加大国民健康教育对筑牢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网底”至关重要。

  陈晏建议构建包括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在内的公共危机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实施危机意识、危机管理、危机知识技能等全方位、全过程、多形式的综合教育,将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教育体系,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门课程,提高社会公众自我防护、自我救助和互救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