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李琦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挑战,方大集团北方重工积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一手抓抗击疫情,一手抓复工复产要求,在保就业、保市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冲锋在前,2020年1季度北方重工不仅新增订单10.3亿元,同比增长275%,实现营销开门红,而且生产系统开足马力,实现408家供应商向企业供货,北方重工成为疫情之下带动产业链稳健发展的主心骨。
实施混改 老国企焕发新活力
北方重工历史悠久,技术积累深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素有“中国重机工业摇篮”的美誉,在国际、国内重型机械制造行业有着重要地位,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创造过辉煌的市场业绩。近年来,受制于传统老国企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封闭僵化的体制机制、与市场脱节的管理方式等重重阻碍,加之行业市场剧烈波动,北方重工经营发展陷入严重亏损境地,企业背上了巨额债务负担,大批员工面临失业风险,对上游供货商的货款更是拖欠严重,企业商誉受到严重损害。
2019年4月30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东北振兴和深化国企改革的有关精神,在辽宁省委、省政府和沈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辽宁方大集团怀着回报家乡的情怀,积极参与北方重工司法重整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法成为企业第一大股东,为北方重工带来完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雄厚的资本资源优势和全新的经营发展理念,让具有深厚历史、技术积淀的北方重工卸掉沉重的历史包袱,重现生机与活力。混改以来,通过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效模式快速输入,北方重工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创新招采模式 恢复企业商誉
混改以来,北方重工快速导入方大集团成熟先进、灵活高效的招采管理模式,打破传统观念,多渠道积极引入供应商。为促进与供应商之间更好的沟通与合作,增加双方的信任,让供应商更好地了解方大,了解新的北方重工,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北方重工自2019年9月份开始陆续组织了铸锻件、机电配套件等供应商座谈会,向新老朋友详细介绍了混改以来北方重工的变化,加强了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重新获得了供货商对北方重工的信任和支持,构建了长期合作、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由于实施了技术营销一体化,加大了市场营销的力度,企业订单不断增加,仅2020年1季度就实现新增订货10.3亿元,在抗疫防疫阻击战中,北方重工逆势而上,生产物资需求不断加大,招标采购信息密集发布。这使得供应商更加相信北方重工的经营能力在持续好转,企业商誉快速恢复。
勇担社会责任 拉动上游产业复工复产
北方重工秉承方大集团“经营企业一定对政府有利,对企业有利,对职工有利”的价值观,时刻牢记党恩,以企业发展成果回报社会。面对疫情,北方重工在确保职工安全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复工复产,以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不仅如此,为带动整个产业链快速恢复生产,北方重工扩大招采范围,本着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落实“阳光采购”理念,积极搭建高效开放的采购平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吸纳更多企业参与原材料供应。
疫情期间,很多供应商的生产技术人员无法返回岗位,为了帮助上游企业恢复生产,北方重工派出工艺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最远的甚至到了甘肃省。生产部门更是直接参与到供应商的制造计划排产当中,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凭借着这股责任感,北方重工在2020年1季度成功带动408多家供应商实现了供货,较疫情前供应商数量和供货能力未受到丝毫影响。
如今的北方重工在方大集团全新的体制机制下,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业务量的增长,现有的供应商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供货要求。2019年10月12日北方重工参加了由中信局组织的供应商招募大会,通过与中信局的合作,在这个大数据平台上,北方重工找到了一大批优质供应商。目前已拥有新增供应商1420家,共签订各类采购合同4000余份,供货产品分为13大类,涉及机电配套件、钢材、原料、机械加工、结构件、工具、劳保用品、办公用品等。同时,为保证企业与供货商的良性合作,每半年进行一次供应商业绩评价,合格供应商分为A、B、C、D四个等级。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北方重工将坚持“质量第一、数量第二、价格第三”的原则,借助方大集团的企业优势及业界影响力,以市场营销为龙头,以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为保障,不断整合优化产业链资源,壮大供应商队伍,形成协同一体的联合舰队,引领行业持续发展。
近日,成者再次推出新款扫描仪--Aura Plus旗舰版。
北极光科技网于2018年正式上线。秉承“专注、沟通、领先”的媒体理念。
可是,就在小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发现以前保存的资料零七八碎,散乱不堪;如何把他们放到同一网盘里规规矩矩地归纳备份起来,就成为了新年选择的重中之重。
今天,搜狗公司正式发布S1、E1两款AI录音笔新品,还与故宫宫廷文化合作推出了S1和C1 Pro两款产品的故宫宫廷联名款。
和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相比,宝马近些年来在电动车上的速度要慢了不少。
标致作为法系车的代表车企,虽然较早的进入中国市场,但在国内的品牌运营方面同大众、丰田等头部车企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如今销量也是每况愈下,在国内车市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