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自然灾害高发 如何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科技 2020-07-15 00:00:00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李琦

  近一个月来,连续不断的雷暴雨,后期可能还会出现的病虫害,令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的种植大户们心生“不安”。

  面对粮食生产严峻的形势,如何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确保今年国家和区域粮食高产与安全?

  实现高产优质,关键在于转方式

  7月12日,在扬州大学组织召开的卫星导航对行精准施肥施药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成果现场评价会上,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作物学会、江苏省农技推广站、江苏大学等农业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粮食生产前后期多方面的应对方案和建议。

  江苏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巫建华研究员介绍,江苏现耕地保有量7745.7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880.16万亩,主要种植稻麦。其中,通过选育优良品种和推行智能农机与高产栽培农艺的结合,今年小麦生产抵抗住了迟播、“倒春寒”、虫害多等影响,实现了小麦高产目标。专家示范方普遍超过亩产1100斤。目前,全省种植水稻面积约3400万亩左右。

  专家介绍,就粮食作物栽培来说,目前,施肥施药尚属粗放型阶段,特别是在作物小苗阶段,仍普遍采用满撒满喷工艺,使得农药80%落地,化肥50%挥发或流失,不但大量浪费化肥农药,而且严重污染土壤,更是低产低效。因此,改变这一现状已是刻不容缓。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针对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扬州大学科研团队在总结40多年作物理论和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与南京沃杨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卡尔曼导航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了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卫星导航对行精准施肥施药技术及装备研究任务,重点研发以卫星导航为基础的对行施药、对行施肥、机械除草技术及装备,以达到大幅度节省稻麦中小苗肥药用量,提高防病治虫的能力,确保粮食生产高产高效。

  目前,相关科研技术成果正在江苏、新疆、内蒙古等地方示范应用。在扬州大学江都高端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庆华眼里,这些农业智能先进技术和装备颠覆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传统人工进行田间施肥施药作业,不但精度低,且作业质量不高。而卫星导航对行精准施肥施药装备,利用对靶精准施肥施药技术,提高了施肥和施药的准确度,保证药物和肥料喷洒和播撒位置,减少农药入土和肥料挥发流失,大大增加肥料和农药的利用率,有效提高了农业种植经济效益。

  江苏大学副校长吴春笃认为,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种地还要靠科技。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高发,粮食生产要实现高产优质,各级政府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和专家决策系统,加大水利实施建设以及完善植保体系,注重推广应用农业、农机、农艺结合的先进装备,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能人种地”转向“专家种地”,全面提升我国粮食生产水平。

  天气变化无常,需加强灾情监测

  在扬州大学张瑞宏教授看来,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尽管我国小麦喜获丰收,但今年水稻将面临多方面的不可抗拒因素。当前,水稻正处于发育生长关键期,后期田间管理、防病治虫等,稍有不慎都会造成减产,甚至绝产,马虎不得。

  江苏金运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华班安告诉记者,去年,金运农业与扬州大学全面合作,在江都区邵伯镇建立了4000亩现代智能农业产业示范区。在专家指导下,依托卫星导航对行精准施肥施药技术及成套智能装备,一次性完成了水耕、起浆、平整、水播、除草、施肥、施药等9道工序作业,去年示范区水稻最高亩产量超过1500斤。

  记者12日随同相关农业专家来到金运农业示范田了解到,进入7月,尽管连下暴雨,由于金运农业抢在暴雨到来前完成了夏播和施肥、施药等,加上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支撑,目前,选育的南粳稻9108品种,稻苗发育粗壮,长势良好。

  专家指出,进入汛期后,各地区天气变化无常,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主产区需应用信息智能化手段,加强水情、苗情、肥情、虫情、病情、草情监测,遇到雷暴雨,要利用现有水利设施,组织农户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水位,后期要及时补苗追肥。同时,要在专家指导下,加强作物的田间管理,把握好用药时间、浓度和方法,做好病害预防,降低不同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