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尘封百年的新文化运动重要文献在皖展出

科技 2020-09-23 15:30:14

来源:   责任编辑:禹锋

  2020年9月24日-28日,由在艺、华艺国际、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主办,云杪文化协办的“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将在安徽大学图书馆启幕。

  将展出亚东图书馆收藏的近十种文献,包括18册50万字最全公开本《胡适留学日记》手稿、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手稿、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一)(二)》以及胡适与友人往来信札等。

  两位世纪思想巨子,跨越百年重回故乡

  安徽是陈独秀、胡适的故乡,也是亚东图书馆创始人汪孟邹的故乡。陈独秀、胡适作为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在20世纪初与亚东图书馆彼此呼应,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他们的重要文献跨越百年重回故乡,意义非常。

  亚东图书馆于1913年成立于上海,前身是“安徽科学图书社”,作为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个传奇,一度与商务印书馆、韬奋书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鲁迅有言:“我以为许多事是做的人必须有一门特长的,譬如标点只能让汪原放,做序只能推胡适之,出版只能由亚东图书馆。”(出自《鲁迅全集》第三卷《华盖集续编》)

  南京大学教授沈卫威认为:“汪孟邹创办亚东图书馆后,通过陈独秀邀请胡适写《文学改良刍议》,开启‘新文化运动’,所以我常说‘新文化运动’最初就是这几个安徽人策动的。”

  以陈独秀、胡适、章士钊等灵魂人物为核心,亚东图书馆团结了一众文人志士,曾出版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部白话诗集胡适的《尝试集》,也曾运作推动陈独秀《新青年》(创刊号《青年杂志》)的创刊出版——它有力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新思想的解放及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新文化运动遗产,引发学术界热议

  亚东图书馆藏“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巡回展出,以“一座图书馆,两位文化巨擘,一场新文化运动,百年中国史”为寻访蓝图,因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引起学术界轰动——在新文化运动105年周年之际,迅速成为2020年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

  “亚东图书馆遗珍”特展展出的《胡适留学日记》是民国五大日记之一,是《胡适留学日记》迄今公开的最全本,皆为胡适原稿,共十八册,五十余万字,“完全保存了原来的真面目”,记录了其在留美期间的社会见闻、对时代的困惑与思考,是大时代背景下中国一代青年的内心独白与思想演变。

  《胡适留学日记》最早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藏晖室札记》为名,于1939年整理出版,此后,商务印书馆、安徽教育、湖南岳麓书社等多家出版社均依照“亚东版”,以《胡适留学日记》为名重印出版。此次特展首次展出胡适1917年归国后所写的《北京杂记》和《归娶记》,有效填补了现存日记中两年空白,被学者陈子善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胡适文献发现。”

  展出的重要文献还有陈独秀所著的《<科学与人生观>序》,在这场轰动20世纪文化思想界的“世纪大论战”(被梁启超誉为“替学界开一新纪元”)中,陈独秀的序文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在文化思想界登上历史舞台。

  此外,《跋<红楼梦>考证(一)(二)》是胡适在20世纪新旧红学论战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此次展出的胡适原稿可以管窥具有时代性的思想轨迹,这场论战开启了“20世纪新旧红学之争”,也奠定了胡适作为“新红学开山鼻祖”的地位。

  目前,学术界已经形成30余篇15余万字专题论述,解读这批文献的重要价值。先后受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安徽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胡适研究会、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红楼梦学会、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50余学术机构、学者的评议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表示:“这批文献对我们重新丰富‘新文化运动’的叙事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叙事不可能一次完成,要通过研究解读慢慢架构一个更丰满的叙事。”

  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指出:“在陈独秀、胡适以及他们共执的平台亚东图书馆那里,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中国。而这一切,如果没有今天发现的这些原始文献作为基础,都又无从谈起。”

  联合主办方之一、在艺及云杪文化创始人谢晓冬表示:“这场持续辐射全国的文化交流盛事成功启动,得益于同为主办方的华艺国际倾力呈献与持续研究投入,才让公众和学界得以了解这批文献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华艺国际中国书画专家宋李军说:“接触并梳理这些珍贵的文献作品之后,我们希望通过系列特展,为专业学者和广大爱好者提供近距离接触这批‘新文化运动遗产’的机会,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对于我们回望理解百年现代中国的发生进程,尤其当下青年一代如何理解今日大时代的梦想与责任,具有启迪意义。”

  在巡展过程中,先后获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网、人民网、光明网、北京卫视、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澎湃、北京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杭州日报等100多家主流媒体数千万人次报道。

  文献归宿何处,专家热切呼吁

  亚东图书馆藏的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品相之佳,为学界罕见。而它的归宿问题,成为当前学术界、文化界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远远超越了名人手稿珍藏的范畴,而是对中国现代百年历史的及新文化运动的文物见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适研究专家陈子善在上海图书馆展览现场直言:“6年前见到这批文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今天这批手稿居然还保存在天地间,简直是一个奇迹。”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批重要资料如若散佚,不仅是对学术研究的损失,也是对陈独秀和胡适的遗憾。”

  多位学者专家出于保护之目的,呼吁公共机构、国有文化单位应给予热切关注,“因为纳入公共收藏对于它们的保护、研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马勇认为,这批文献的最佳归宿有三:“其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因为该所的镇馆之宝正是《胡适档案》,如能实现文档合一,是最完美的结果。”

  “其二,北京大学等中国顶尖高校,它们与胡适、陈独秀及中国现代文化、历史进程关系紧密,有些高校已经拥有相关文献收藏,这对于补充、深化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安徽本地政府机构、文化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胡适、陈独秀是安徽现代文化中的两位伟人,这批文献能够回到故乡,是个完美的结局。”马勇说。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研究专家石钟扬认为应该极力促成公共机构来收藏,这对于盘活这批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可谓“功德圆满”。

  他建议,“首先是与陈独秀、胡适相关的机构,例如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大学以及安庆陈独秀纪念馆、绩溪胡适故居等单位,是最理想的归宿。其次是陈独秀、胡适的后人,如果拥有实力雄厚的财团基金,可以购藏后捐赠给学术机构进行公共收藏。第三是与陈、胡关系密切的高校科研机构,鼓动有公益心的企业家校友进行捐赠——例如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企业家杨修曾在2012年为母校捐出4个亿;武汉大学校友、著名企业家陈东升在2013年母校120周年之际捐出1个亿修建万林艺术博物馆,这都是难能可贵的大儒商——这就要看与陈、胡有关的知名校友,有没有人站出来。”

  目前,对于这批文献的市场价值暂未有公开消息,这也使得学术界及相关机构对这批文献的归宿更为关切——无论如何,极力促成公共机构收藏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对于公共机构来说,动用庞大的资金购藏存在一定难度,所以社会力量尤其是实力雄厚、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企业应该重视,无论助力公共购藏还是直接捐赠,这可能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妥善的解决方案。”马勇补充说。

  “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最后一站将回到他们的故乡安徽,跨越百年重访传奇开始的地方,于9月24日-28日在安徽大学图书馆展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