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李琦
“中芯国际第一代FinFET 14nm工艺已经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产品可靠度与良率进一步提升,同时12nm工艺开发也取得突破”。
(原标题:中芯国际预计一季度将成为全年收入低谷期,14nm工艺将量产)
来莎莎
“中芯国际第一代FinFET 14nm工艺已经进入客户验证阶段,产品可靠度与良率进一步提升,同时12nm工艺开发也取得突破”。在近日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中,半导体代工制造商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这样表态。
财报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中芯国际营收为7.88亿美元,同比持平,但较上季度减少7.4%;毛利润1.34亿美元,同比下降9.7%,经营亏损4093万美元,净利润为2652万美元,同比减少44.4%。
在2月15日举行的财报说明会上,梁孟松指出,营收环比下降是由于季节性因素以及需求疲软,“通信、消费电子、计算机和汽车行业细分应用的收入分别下降了11%、9%、21%和2%,主要原因是手机和平板电脑需求减弱。”
梁孟松在财报会上更新了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上的最新进展。他指出,14nm第一版的工艺设计包已经送出,良率已经得到改善。与14nm相比,12nm工艺的产品功耗减少20%,性能提高10%,面积减少20%。
在回答客户对两种工艺的选择问题时,联席CEO赵海军指出,2019年14nm将进入量产,同时也在攻坚12nm,客户可以根据产品选择不同的工艺。不过,他也指出,也有部分客户重叠。
梁孟松表示,这些工艺在中端手机及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中需求较大,这些产品将从20nm工艺过渡到14nm和12nm。
按工艺划分,中芯国际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来自40/45nm和55/65nm,分别占四季度总营收的20.3%和23.0%,28nm只占其四季度收入的5.4%。
与行业领军企业台积电相比,中芯国际还有较大差距。在台积电1月中旬发布的2018年四季度财报中,先进制程7nm和16/20nm半导体出货占第四季度晶圆销售额比重分别为23%和21%,28nm占17%。
对于竞争对手在7nm和5nm的进度,赵海军表示,其客户也希望中芯国际能够更快地发展先进工艺,但今年他们要求中芯国际首先要做的仍然是14nm和12nm,“在我们完成这种技术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前进,我们将尽力满足客户的需求。”
2018年全年,中芯国际收入33.6亿美元,达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8.3%。其中,中国区占比创历史新高,达59.1%,2017年中国区收入为47.3%。
有分析师指出,中芯国际在国内市场的一大优势是其本土公司的身份,服务本土客户;而随着台积电在南京的工厂正式启用,中芯国际恐将面临不少压力。
对此,赵海军回应称,很高兴看到更多的玩家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中芯国际从不把自己当作本土企业,而是一家国际制造企业。多年来,我们来自海外客户和本地客户的收入对半分,我们尽力平衡海外客户和本地客户。”
国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先进制程开发难度加大,中芯国际这样的追赶者机会显现。一方面,先进制程的IC设计费用越来越高,代际设计费用增速也越来越高,7nm芯片设计成本超过3亿美元。另一方面,投资先进制程的边际效果下降,使得格罗方德、联电放弃7nm等先进制程。从这两个角度看摩尔定律不再有效,大厂先进制程研发速度放缓,给中芯国际这样的追随者留下足够的追赶时间。
对半导体行业而言,2019年发展不容乐观。赵海军表示,整体经济环境和行业需求的不确定性已经渗透到该公司及其客户。
2019年第一季度对于行业和中芯国际的大部分业务来说都非常有挑战。“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客户正努力消化库存,不愿意补充库存”。他认为一季度对于中芯国际而言是全年低谷。
根据财报,中芯国际预计2019年,全年核心业务收入成长目标与晶圆代工行业成长率相当;基于目前的可见度,一季度收入预计为全年相对低点,环比下降16%~18%。
梁孟松指出:“我们努力建立先进工艺全方位的解决方案,特别专注在FinFET技术的基础打造,平台的开展,以及客户关系的搭建。研发积极创新,优化产线,强化设计,争取潜在市场,我们对于未来的机会深具信心。”
下一篇:新设备可将大脑信号直接转换为语音
近日,成者再次推出新款扫描仪--Aura Plus旗舰版。
北极光科技网于2018年正式上线。秉承“专注、沟通、领先”的媒体理念。
可是,就在小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发现以前保存的资料零七八碎,散乱不堪;如何把他们放到同一网盘里规规矩矩地归纳备份起来,就成为了新年选择的重中之重。
今天,搜狗公司正式发布S1、E1两款AI录音笔新品,还与故宫宫廷文化合作推出了S1和C1 Pro两款产品的故宫宫廷联名款。
和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相比,宝马近些年来在电动车上的速度要慢了不少。
标致作为法系车的代表车企,虽然较早的进入中国市场,但在国内的品牌运营方面同大众、丰田等头部车企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如今销量也是每况愈下,在国内车市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