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一座2层小楼、几台机床,见证了新中国雷达工业的蹒跚起步;70年后,一座现代化研究所矗立在长江之畔,从这里诞生的雷达产品,享誉世界。
70年前,一座2层小楼、几台机床,见证了新中国雷达工业的蹒跚起步;70年后,一座现代化研究所矗立在长江之畔,从这里诞生的雷达产品,享誉世界。
从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从保障“两弹一星”到为“神舟”飞天护航,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研究所,目睹了中国雷达从无到有,由弱向强。
这里是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14研究所。在这里,三代雷达人前赴后继,谱出一曲科研报国的壮歌。
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张光义在介绍相控阵雷达及其发展趋势(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从落后追赶到局部领先:中国雷达的奋起之路
俯瞰大地、探索海洋、追梦太空,人类认知自然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雷达的身影。
1949年4月24日,中国雷达工业在南京城北一座2层“小红楼”里起步。100多名职工、三四台机床、几部从敌方缴获的雷达,是当时中国雷达工业起步的全部家底。
技术落后,就会挨打。今年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至今对那段憋屈的历史耿耿于怀:解放初期,新中国只能“捡”别人的雷达用,很多武器甚至没有雷达。“被炮弹打中,还不知是谁打的。”
早在二战期间,英军已能用雷达对德空中拦截,守护英国本土不致沦陷。战后不久,国际上成功用雷达测出地月距离。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战斗机雷达还停留在只能测测距离、能看天看不了地的阶段。专家判断,“中国雷达和国外起码相差30年!”
夜幕中的“小红楼”,目睹了一代代雷达人的不眠不休。无数技术鸿沟,硬是靠拆雷达、分析、仿造,一点点追了上来。
上世纪5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出第一部314甲中程警戒雷达,标志着我国迈出自主设计雷达的重要一步;
70年代,7010大型相控阵远程战略预警雷达屹立于燕山余脉黄羊山上,中国人从此掌握了相控阵雷达尖端技术;
进入21世纪,中国雷达发展更驶入了“快车道”:
2007年,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雷达如期研制完成。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警眼”雷达,让我国从零基础一跃而上、实现隔代跨越。
2017年4月,我国第二艘航母下水,它的“舰眼”是“中华神盾”雷达。有了它,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国,离走向深蓝的梦想又迈进一大步。
2019年3月,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中国实现了用全自主研发的雷达测控保障,一路为追梦太空护航。
而今,中国雷达已在陆、海、空、天四大领域,实现对电磁信息的感知、处理、使用和反馈。
“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前中国雷达技术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并在局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说。
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贲德(右)在介绍机载火控雷达及其发展趋势(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记者蹲点手记:在这里,探寻中国雷达人的精神世界
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利用“蜘蛛网反无人机系统”捕捉无人机踪迹(4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新华社南京5月22日电题:记者蹲点手记:在这里,探寻中国雷达人的精神世界
新华社记者胡喆、王珏玢、刘宇轩
70年,能做什么?一个人也许庸碌地过完了一生,一群雷达工业的先行者,却硬是把一个只能靠“捡”雷达用的行业,打造成了一张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立“军令状”为战机造出“争气雷达”、研制预警机“警眼”、托起“神舟”飞天的测控重任……无数个“高光”时刻,记录了一代代雷达人前行的足迹。
在中国雷达发源地、中国电科14所采访的一周里,一个问题始终在记者心头萦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克服万难,绝不放弃?
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老科学家带着雷达上前线,为我国“雷达第一营”打下坚实的装备和人才基础。60年代中期,上千名雷达专家毫无怨言地迁居三线山区,创建十多家研究所、工厂。
在食不饱腹的条件下,老一辈设计师通宵达旦,手绘上千张图纸。有的30多岁就英年早逝,有的忙于研究而无暇照顾子女,只能将孩子送往乡下,长期分离。“争气雷达”创始人张光义、贲德,头一次同机试飞就遇险,但没有人被吓退。老院士贲德说:“只要完成研制任务,付出什么都行!”
为有牺牲多壮志。在第一代雷达人心中,雷达精神或许是这种不顾一切的拼劲儿。
从零基础到硕果累累,“中华神盾”和预警机雷达两个项目组,都遇到了相似的技术跨越挑战。不同的研究团队,选择了相似的攻关路:一个带着百十个“防吐袋”扎根舰艇,晕船了出来吐,吐完接着干;一个全员住在测试室,二十四小时轮班分析故障。预警机雷达负责人张良说:“就像军人守阵地,研制节点就是我的‘阵地’,守不住是失职。”
在第二代雷达人心里,雷达精神或许就是像守阵地般做科研。
在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微电子智能制造车间的工作人员在作业(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太赫兹雷达、微波光子雷达、量子雷达……很难想象,参与研发这些高精尖产品的,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博士毕业生。
14所所长胡明春坦言:“把他们请来,我们可是打过预防针的,要能吃苦、出长差、不比工资高低。”
这样的单位吸引力何在?清华博士毕业生夏凌浩说,对年轻人委以重担,从不轻视每一个“奇思怪想”,在这里,年轻人真正能各展所长,大显身手。
少年自有凌云志。在一大批年轻人眼里,敢想敢干、改写未来,或许正是新时代的雷达精神。
不同时代,雷达人的探索之路各不相同,但雷达精神却代代铭记、薪火相传。
一代代雷达人秉持爱国奉献、永不放弃的初心,写下壮丽的时代奋斗答卷。
(文/新华网)
上一篇:研发一款手机操作系统有多难
下一篇:菲尔格林:开创高新技术绿色新纪元
近日,成者再次推出新款扫描仪--Aura Plus旗舰版。
北极光科技网于2018年正式上线。秉承“专注、沟通、领先”的媒体理念。
可是,就在小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发现以前保存的资料零七八碎,散乱不堪;如何把他们放到同一网盘里规规矩矩地归纳备份起来,就成为了新年选择的重中之重。
今天,搜狗公司正式发布S1、E1两款AI录音笔新品,还与故宫宫廷文化合作推出了S1和C1 Pro两款产品的故宫宫廷联名款。
和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相比,宝马近些年来在电动车上的速度要慢了不少。
标致作为法系车的代表车企,虽然较早的进入中国市场,但在国内的品牌运营方面同大众、丰田等头部车企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如今销量也是每况愈下,在国内车市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