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聚焦

强攻前沿技术,华为征途:科技自主的底气何在

聚焦 2019-05-22 08:52:09

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李琦

导语

30多年前,任正非开始了他的商业人生,那年他43岁。在公司“开业之初”,任正非给员工和自己画下了一张大饼:华为要成为世界级的电信制造企业。

  30年后的今天,任正非实现了这一“诺言”。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全球电信设备市场数据,2017年全球电信设备市场规模为372亿美元,较2016年明显下滑,华为却在份额上逆势增长,以28%的市场份额超过爱立信(27%),诺基亚(23%)、中兴(13%)和三星(3%)尾随其后。

  靠着点滴积累,华为变成了全球通信市场上的“苹果”,从份额和利润上抛离了对手。

  在5月21日的中国媒体沟通会上,任正非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记者表示:“华为这三十年都对着同一个‘城墙口’冲锋,几十人、几百人对着这个‘城墙口’,几万人、十几万人还是攻这个‘城墙口’,每年200亿美元的研发,全世界没有一个上市公司敢像华为这样对同一个‘城墙口’投入这么多的炮击量。”

  就是这样一项在华为看来聚焦在小小“针尖”上的业务,却在这几年成为了科技、资本甚至是贸易中热议的词汇,甚至被解读为可以扭转创新跑道或者产生安全威胁的“武器”,而中国的通信企业无疑也成为了聚光灯下的“被观察者”。

  任正非说,在今年年初时,他判断(美国封锁)这个事情可能是在两年以后发生,因为总要等美国和华为的官司法庭判决以后,美国才会实施打击,两年时间足够准备。但由于孟晚舟被捕,就把“导火索”时间推前了。

  “美国就是为了争夺战略高地,争夺不到,所以使用行政手段,所以华为更不会放弃主战部门。”任正非说。

  75岁的任正非此前笑称自己被逼成了“网红”,隔一段时间就要见媒体,但作为华为“教父级”人物,也许在这个时候,只有他才能让外界信服,即便华为已经像弹痕累累的轰炸机,但依然在前行。

  在21日的媒体采访上,任正非对现场记者说,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质、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任正非说道:“在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中,有50%左右是华人,如果他们受到排挤,拥抱他们进入中国,他们就会在底层平台上创新,给我们提供一个基础。我认为,如果能够真真实实把优秀人才引进来,对我们改革是好的。”

  “一边飞一边修飞机”

  4月12日,华为的CNBG(运营商业务部门)举行了誓师大会,在大会现场,任正非做了题为《极端困难的外部条件,会把我们逼向世界第一》的讲话。他表示,“CNBG未来十年会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打一场混战。”

  彼时,华为正处于美国政府发起的“安全”质疑漩涡中。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一场采访中表示:“作为5G技术的领导者,我们没有机会为美国消费者提供5G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这表明美国市场是一个没有充分竞争的市场,仍然在阻碍着领先企业参与该市场。现在,我不确定他们能否真正实现成为5G时代全球第一的目标。阻止华为进入5G市场意味着竞争的减少,这可能导致消费者支付更高的话费,而电信公司不得不增加支出。”

  在当时的誓师大会现场,背景图为一架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浑身弹痕累累的伊尔2轰炸机,仍然在天上坚持飞行。伊尔2原本是作为单座的战斗轰炸机,但因为发动机功率不足,令本机飞行性能不足跟德国Bf 109格斗战。后来加装了机枪手的后座位和重机枪自卫,并强化了装甲并集中攻击地面目标,才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攻击机。

  这架穿过枪林弹雨顽强飞行的伊尔2形象地体现华为CNBG现在的处境。

  沟通会上任正非说,“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一边飞一边修飞机,争取能够飞回来。”

  共同为人类服务

  5月17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正式把华为列入“实体名单”。随后作为华为旗下的芯片公司,海思半导体总裁何庭波在一封致员工的内部信中称,华为多年前已经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海思将启用“备胎”计划,兑现为公司对于客户持续服务的承诺,以确保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

  随后,有关华为的“备胎”计划被外界热议,有人质疑“如果备胎好用,何必等到胎破了再用?”任正非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如果都用“备胎”,就是体现了大家所说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最主要目的是想做孤家寡人,华为想朋友遍天下。

  任正非说,他同意鼓励自主创新,但是要把定义讲清楚,自主创新如果是一种精神,他支持;如果是一种行动,他就反对。

  “相同的东西,你自己做出来了也不能用,也要给人家原创交钱,这是法律,谁先申请归谁。其实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有很多原创科学家,但是现在都是毛毛糙糙、泡沫化的学风,这种学风怎么能奠定我们国家的基础科研竞争力呢?所以,还是要改造学风。”任正非表示,海思也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的创新,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华为这样的极端情况,多数人不必要走这种道路,应该借助人类文明前进。

  “我们希望美国公司继续能给我们供货,我们共同为人类服务。在早期,我们还把芯片这方面的开发心得告诉对方,甚至研究成果,我们自己不生产,交给对方生产,要不然全世界的供应商怎么对我们那么好。”任正非说。

  强攻前沿技术

  对于技术“无人区”的探索,华为的投入更不吝啬。

  此前,任正非对记者介绍,华为自己在编的15000多名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和专家是把金钱变成知识,还有60000多应用型人才是开发产品,把知识变成金钱。华为对科学家的希望给予适当的支持。

  而在华为的战略研究院中,与大学的合作将变得常态化。

  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则对记者表示,华为会投入一定的资金来支持全球范围内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来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每年将会在这些合作上投入3亿美元,其中又有1亿美元专门用于前沿技术的探索,采取“支持大学研究、自建实验室、多路径技术投资”等多种方式实现创新的落地。

  “我们没有人,只有钱。”他说,通过战略研究院,华为所推动的是开放式的创新和包容式发展,除了华为自身的人员之外,更多地是要依靠行业内的专家顾问,他们能够提供的是前沿技术方向的问题,而华为则会提供行业场景和经验,使得双方能够有机结合,创新成果最终也会为全社会所用。

  而在探索的方向上,徐文伟表示华为有自己的“地图”,覆盖“从信息的产生、存储、计算、传送、呈现,一直到信息的消费”的全链条。比如显示领域的光场显示,计算领域的类脑计算、DNA存储、光计算、传送领域的可见光等,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领域的超材料、原子制造等。

  以光计算为例,华为表示,异构计算是突破摩尔定理的路径之一,而利用光的模拟特性可以实现数据处理中的复杂逻辑运算。“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计算量的80%是矩阵变换、最优求解等,这些运算用CPU做,效率非常低,如果用光计算,性能会提升百倍,因为光本身的衍射、散射、干涉等天然特性,就是具备这样数学特性,光计算省去大规模的数模转换的过程,在这些特定的领域有着天然优势。试想一下,随着计算量向AI等转移,80%的计算量可能更加合适用新的计算架构,效率百倍地提升,那么,摩尔定律的困境,就会很大程度上被克服。”徐文伟说。

  “国内一些年轻一代的科学家非常厉害,中国应该成为全球科研创新的一极。”徐文伟对记者表示,今天的我们需要理论的突破,需要新的基础技术的发明,华为将继续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既然处于迷航中,那就开始领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