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T > 科学

中国大熊猫保护70年结硕果

科学 2019-07-01 16:18:43

来源:科学网   责任编辑:禹锋

导语

“从小到大,野生大熊猫我至少见过十几次,这么近真是第一次。”虽已看过“无数遍”手机中的视频,但播放给记者看时,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新民村村民李君仍然兴奋。

  “从小到大,野生大熊猫我至少见过十几次,这么近真是第一次。”虽已看过“无数遍”手机中的视频,但播放给记者看时,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新民村村民李君仍然兴奋。视频中,一只野生大熊猫坐在树杈上探头探脑,离这位上山采药的村民仅有五六米远。

  宝兴县位于四川邛崃山系,境内野生大熊猫分布较多,又被称为“熊猫老家”。近年来,当地村民越来越频繁地邂逅野生大熊猫。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背后,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大熊猫保护上的持续努力。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志忠告诉记者,为摸清“国宝”家底,中国先后进行过四次大熊猫调查。2015年公布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864只,栖息地面积达258万公顷,与第三次调查相比,无论是大熊猫种群数量还是栖息地面积都有了显著提升。

  眼下正是大熊猫繁殖季节,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内,繁育专家董超每日忙于照看怀孕的大熊猫。他告诉记者,仅2018年便有31只幼仔在中心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密集产仔不敢想象。”

  董超说,当年为提高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大熊猫专家们迎难而上,开启了“提高大熊猫繁育力”的研究,最终经过多年努力攻克了人工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等三大难题。

  大熊猫“孕妈”们在卧龙神树坪基地安心待产的同时,几十公里外的核桃坪基地野化训练场内,5对大熊猫母子正在进行时长两年的野化训练,它们未来将回归自然,复壮野生大熊猫小种群。

  “野化训练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生存环境中面积大小不一、拥有野生动物数量不一的两种山林。”核桃坪基地野外研究动物管理部部长何胜山说,大熊猫幼仔长到一岁多开始食竹时,工作人员会将更优秀的个体转移到海拔更高、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山林接受更大挑战,“几乎跟野外没什么区别了。”

  何胜山告诉记者,放归后的长期监测结果证明,经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在野外均能较好地适应当地气候、地形、植被、竹种等环境独立生存。目前先后有11只人工繁育大熊猫经过科学野化培训后放归自然,其中有9只在野外存活,“有一只大熊猫甚至从雅安走到了凉山,估算距离有上百公里。”

  除了复壮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大熊猫的野化放归还有更宏伟的目标。目前,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但历史上大熊猫曾分布在福建、河南、湖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现在很多栖息地保护得很好,大熊猫能不能回到自己祖先生活的地方?我们今年就要开始相关研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

  2017年1月,中国确定在川陕甘三省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涵盖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大熊猫局域种群之间走廊带,总面积达2.7万余平方公里。

  对此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有利于实现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和整体修复,永久保存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还将解决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扩大繁育问题,“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各个局域种群间的‘廊道’不断加强,相当于打通大熊猫‘谈恋爱’的通道,防止近亲繁殖。”

  大熊猫保护同样离不开与它们比邻而居的人类的努力。以宝兴县为例,为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当地减少了水电开发,同时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乱砍乱伐、保护生态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正如村民李君所说:“我们是大熊猫的邻居,我们很骄傲,照顾好它们是责任和义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熊猫保护硕果累累。在中国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奠基人胡锦矗看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同时能“伞护”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有利于有效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归根结底,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