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责任编辑:李琦
中国航天叩问苍穹的脚步越来越快,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的发射任务也越来越密,3月31日,记者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获悉,该中心即将迎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百次飞行。
王玉磊 梁珂岩 川报观察记者 吴浩
现场:
连夜恢复维护塔架各种设备设施
3月31日23点51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将天链二号01星成功送入到预定轨道。西昌发测站塔勤分队平台操作手尚猛和队友迅速来到热温未散的2号发射塔,开展射后恢复检查工作。
尚猛所在的塔勤分队,管理维护西昌发射场的两个塔架。在塔架上,他们仔细检查每个平台操作箱、每段液压管路、每处机械部件的情况,在确保设备射后安全的情况下,快速开展塔架恢复工作。与此同时,他们铺设安全网、设置安装安全绳,为其他系统人员几小时后开展射后恢复工作提供前提保障。
“像这样连夜恢复维护塔架各种设备设施,已经是一种常态了。”此时已经是凌晨,尚猛却依然干得起劲,“如果遇到下一次发射的火箭型号更改,射后恢复和调整的难度更大、工作量更多。”
背后:
用科技创新保障多任务并行推进
去年,西昌发射场共执行17次发射任务,创历史新高,多发任务并行推进,双工位交替发射,先后更替发射长征二号丙、长征四号丙、长征三号乙等多型号运载火箭,对发射场设备设施可靠性和射后恢复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
“科技创新,是我们不断突破高密度发射连胜纪录的保障。”中心主任张学宇道出其中关键。
“全体注意!重新进程序,我们进行一次模拟发射演练,此次的模拟飞行数据数据中设置多个异常数据,各系统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分析,立即上报!”下达口令的指挥员肖锋,是中心技术部总体技术室主任。中心每一次航天发射圆满成功的结论,都出自这个团队。
“快节奏的航天发射速度,倒逼我们不断加强对飞行数据规律的挖掘,加强快评技术的自主创新,目前我们评估结果时间由15分钟缩短至10分钟以内。”肖锋介绍,他们自主开发了整套评估系统,从手动评定到适应多种型号任务的人机交互式判读评定,通过实时分析成千上万的遥测数据,掌握火箭的飞行状态,通过分析卫星入轨数据,迅速评定航天发射的成功与否。特别是通过分析蛛丝马迹的异常数据,为提高后续火箭可靠性与发射成功率提出改进建议。
期待:
中国航天叩问苍穹的脚步越来越快
“我们现在可以实现一键式跟踪,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火箭跟踪测量工作……”在中心的西昌观测站,某型干涉仪设备组组长刘建滨对中心的新技术非常自豪。
两年前,该设备要执行一次火箭跟踪测量任务,至少需要9人全程配合,监控、伺服、接收机、副站等岗位缺一不可。同时,根据该设备的工作特性,需要提前将天线转到预定角度,待接收到火箭信号后,再由岗位人员操作转为自跟踪模式。是否满足自跟踪条件、是否跟踪正常,只能人为判断,很大程度上存在误操作风险。“最复杂的部分是控制策略的确定。”回忆起立项之初的种种困难,刘建滨十分感慨。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个100次发射用了37年,第二个100次用了7年,第三个100次仅用了4年多时间。如今,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火箭跟踪测量工作,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航天的脚步又快又稳。
“确定控制策略,就是要将文字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将人为操作转变为自动控制。”为验证一键式跟踪的可靠性,刘建滨和同事们又开发出“数据回放”系统,将每次实战任务的存盘数据,重新输送到管理机,模拟实战任务状态进行联试。
去年刚参加工作的周柯宏,已经成为某雷达组的“编程专家”。他编写的自动化指标测试系统,将原本的8个步骤操作简化为一键式操作,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二。
如今,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迎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一百次飞行。中国航天叩问苍穹的脚步越来越快,也让人们多了更多的期待,对此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的话掷地有声:“在打造一流航天发射场、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向祖国和人民交出完美答卷。”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近日,成者再次推出新款扫描仪--Aura Plus旗舰版。
北极光科技网于2018年正式上线。秉承“专注、沟通、领先”的媒体理念。
可是,就在小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发现以前保存的资料零七八碎,散乱不堪;如何把他们放到同一网盘里规规矩矩地归纳备份起来,就成为了新年选择的重中之重。
今天,搜狗公司正式发布S1、E1两款AI录音笔新品,还与故宫宫廷文化合作推出了S1和C1 Pro两款产品的故宫宫廷联名款。
和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相比,宝马近些年来在电动车上的速度要慢了不少。
标致作为法系车的代表车企,虽然较早的进入中国市场,但在国内的品牌运营方面同大众、丰田等头部车企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如今销量也是每况愈下,在国内车市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弱。